青藏铁路沿线经过哪些主要山脉和河流?
青藏高原地区的铁路建设,始于1958年,当年4月从兰州西面的河口和青海的西宁同时动工修建兰青铁路河口一西宁段。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干1959年10月竣工通车,全长175公里,这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铁路。1958年5月破土动工的甘青铁路,于1961年3月正式运营。
1957年,青藏铁路开始勘测修筑,1960年西宁至海晏段建成通车。进入60年代,因为国民经济困难,青藏铁路曾一度停建。1962年青藏地区全区铁路通车里程仅为205公里。70年代中期,青藏铁路又继续施工修建,1979年铺轨至格尔木市,1981年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这段铁路从西宁向西穿过海北、海西两个民族自治州,全长834公里,198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交付营运。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完成使青藏高原地区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095公里。先后建成了大通(酉宁-大通)、柴达尔(哈尔盖-柴达尔)、海湖(克吐-海湖)、茶卡(密尔诺-茶卡)4条支线,总长130多公里,还有51条专用线。至此铁路运输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已初步显示出来,但也反映出其分布的过分偏集。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二期为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途径多年冻土地段550多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5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工程分三个阶段建成:格尔木至望昆段将于2002年11月铺通;望昆至安多段551.7公里将于2005年底铺通;安多至拉萨段441.9公里将于2006年11月铺通;2007年6月全线配套建成。按照青藏铁路建设初步方案,西藏自治区内段建设总投资为160亿元。建成后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采用了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列高原高寒动车,车上办公、急救及生活设施齐全。该车设计安全、可靠、舒适、环保,可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列车配有高原供氧系统,采用整仓加氧,该系统可根据车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自动控制制氧机的运作,使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始终保持在人体舒适的水平上,克服旅客的高原反应。对突发、急症病人,该车还设有医疗急救室,可及时进行诊疗。为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该车设有真空集便装置和污水、污物箱,所有废水、污物均统一收集,统一排放。进气系统为全新结构,可防风雪风沙的进入,非电器件均采取了防紫外线措施。车内设有会议室和配餐室,配餐室内设有微波炉、饮水机、电冰箱等现代化的厨房设施。该车还加装了先进的故障诊断、检测系统、GPS电子地图、摄像、影视系统、路轨情况检测装置等。
除青藏铁路外,在规划中的进藏铁路还有3条,即甘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根据比较和论证,青藏铁路在铁路长度、线路桥隧总长及密度、工期和施工条件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藏铁路总工期仅为6年(其他3线约为30年以上),投资额也是最少的一条。
这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西藏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西藏的旅游收入占全区总收入的5%以上,1999年来西藏旅游人数达到45万人次,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13万人次。但由于交通的制约,现在旅行社组团去青藏旅游费用很高,仅交通一项,成都到拉萨的往返飞机票就要2400多元,再加上其他的费用,一个人如果想参团到西藏旅游,费用往往比出境游还高。这条铁路开通后,到西藏旅游将非常方便。青藏铁路将按照速度快(列车时速140公里)、区间大(每50公里一个车站)、维护人员少的原则,建设成一条安全、快捷、舒适、全天候的快速通道。
现在,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我国有哪些活化石 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遗留下来的?
植物: 大约在3亿年以前,裸子植物就开始出现,迄今2亿年以前,它在地球上相当繁密茂盛。但是到了3000万年前经过地球上几次特殊的寒冷时期,科学上把这个寒冷时期叫冰川时期,气温大为下降,在这样恶劣严酷的环境下,裸子植物类群中,许多种类由于不能适应当时气候的变化,慢慢绝种了。有些裸子植物因为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拿我国为例,我国的山脉大多属于东西走向,这种走向起到了阻隔冰川的作用,所以我国保存了许多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但是在其它许多地方的裸子植物都已消逝,形成化石。我们把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叫孑遗植物的裸子植物叫做“活化石”植物。 享有“活化石”盛名的植物种类很多,像银杏、冷杉、银杉、云杉、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红豆杉,珙桐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都称为活化石。 南山不老松,学名龙血树,也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 动物“活化石”: 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1、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2、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新的“活化石”物种不断地在被发现 有些物种,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已经灭绝,但通过科技工作者不发懈的努力,或是偶然的机会,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现,仍在存活的,但数量很少的,可称为“活化石”的物种。 如近期新疆发现比恐龙早两亿年的传奇动物——“活化石”新疆北鲵。新疆北鲵是一种有着近3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