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什么经济伙伴体系?
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
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而言,海洋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近年来,“蓝色经济”已成为东盟与中国逐渐受关注的合作领域。在2018年签署的《东盟-中国2030年战略伙伴关系愿景》中,东盟和中国同意在海洋科技、海洋观测和减灾等方面加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建设。
在此背景下,为提高青年对蓝色经济概念的认知,进一步推动青年对中国与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关注与讨论,畅想蓝色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协会于2022年4月23日至27日成功举办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系列活动——中国-东盟青年蓝色经济研讨会 (以下简称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东盟区域如何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30位来自中国及东盟各国的青年代表齐聚线上,研讨会采取模拟东盟会议的形式,由参会青年站在不同国家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立场,为不同国家或组织的利益发声。
二、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难点?
优化能源结构难点在哪里?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尹正民认为,应加快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提高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
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等“三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和光能,而在以云、川、藏为主的西南地区,则拥有丰富的清洁水电资源。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西南水电开发为重点,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有序优化建设“三北”、沿海风电和光伏项目……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褚艳芳代表介绍,在我国清洁能源占比突破30%的背景下,去年四川水电装机总额约7000万千瓦,占到全省电力总装机量的80%以上。“清洁能源正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动力。”
“但是,当前清洁能源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不能高效利用,很多清洁能源电站不能满发。”褚艳芳表示,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宁可在当地继续投产火电机组,也不用外省的清洁电;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外输通道不配套,特高压输电项目没有跟上去。
此次,“统筹受端市场和输电通道”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这或为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开辟了一条道路。
能源互联何时建成全国一张网?
我国清洁能源的供给和需求呈逆向分布,如水电生产集中在西部而用电负荷密集区则是以东部、华中、京津唐等地区为主。“四川2015年外送水电量突破1200亿千瓦时,上海每两盏灯就有一盏是用四川清洁能源点亮的。”褚艳芳说。
但是,在当前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发电产能阶段性过剩,“弃风”“弃水”现象频发。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达15%。而仅四川去年弃水电量就达102亿千瓦时,相当于工业城市攀枝花的全年用电量。
“除了用电需求疲软,很大原因是外送通道缺乏和消纳保障不到位。”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济师王抒祥道出了西南地区水电面临的发展瓶颈。
由此,“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统筹推进煤电油气多种能源输送方式发展,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外通内畅、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储运网络。
王抒祥建议,加强跨区域骨干能源输送网络建设,同时加快建设特高压主网架和跨区输电通道。这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得到了呼应,“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12条输电通道基础上,重点新建西南、西北、东北等电力外送通道。”
如何与世界共享智慧能源系新机遇?
“畅想一下,在互联网+智能电网这样的能源配置平台上,智能家居、智能生活、能效综合管理……下班进家灯已亮,锅里饭已好。”褚艳芳说,智慧能源系统不仅能使小容量、高密度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并入电网运行更安全稳定,还可以为企业、家庭定制最经济的用能方案。
“智慧能源系统”听上去很科幻,但是按照“十三五”期间的布局在逐步变为现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能源与信息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从实现“十三五”乃至更长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并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尹正民认为,作为能源产业链条上的枢纽环节,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可有效支撑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全球科学技术深度融合。
“像中国高铁一样,中国特高压电网技术也是一张金色名片,连特高压技术的国际标准也是由我国主导制定。”褚艳芳表示,“今后,智能电网等智慧能源系统的构建,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三、推动构建怎样的能源体系?
推动构建一个清洁、可持续和多样化的能源体系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一些建议:1.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化石燃料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应逐步减少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转向更清洁的能源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力能等。2. 提升能源效率:通过采用更高效的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包括智能电网、能源储存技术和节能建筑等。3. 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通过优惠政策和投资扶持,鼓励民众和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4. 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是减少交通尾气排放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和充电基础设施支持,以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5. 加强能源互联网建设:构建智能电网,加强电力互联互通,实现能源的高效传输和利用。这有助于优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6. 提倡能源多元化:促进能源的多样性,通过发展多种能源类型和来源,降低对任何一种能源的过度依赖,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7. 加强国际合作: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问题。通过共享经验、技术转让和合作研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综上所述,构建一个清洁、可持续和多样化的能源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四、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包括哪几项?
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
五、低碳经济与能源转型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六、从能源的角度谈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以能源变革为核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从产业结构看,低碳农业将降低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呈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新特征;低碳工业将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低碳产业如电气、电子等产业将出现较快发展;低碳物流将提高利用物流比率,发展减排物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低碳服务市场,包括低碳旅游服务、低碳餐饮服务等将得到更大发展。
从社会生活看,低碳城市建设将更受重视,燃气普及率、城市绿化率和废弃物处理率将得以提高;在家居与建筑方面,节能家电、保温住宅和住宅区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将受重视,并向公众提供碳排放信息;在交通运输方面,将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轻轨交通,提高公交出行比率,严格规定私人汽车碳排放标准。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
七、低碳治理体系?
面对碳排放基数不清、高碳发展惯性强、经济发展任务重、支持手段不完善的严峻形势,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创新示范区迫切需要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套全方位、可量化、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前沿阵地,国家赋予了其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既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需求,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诉求。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称“双碳”目标)背景下,创新示范区应主动承担责任,以“双碳”目标倒逼经济转型,组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探索以碳市场为手段的“定价机制”,推动能效提升、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加快实践并率先实现碳中和。
八、低碳镜头的构建机理?
低碳美学强调真实,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为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或主观真实为基础条件,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的文本。“真实性”是让接受者相信自己所观所感的重要条件,对比文字和影视艺术,文字的“视觉效果”是读者依据对日常实物的经验进行想象。影像的视觉效果是眼睛的直观体验,是自然的视觉感受,是“即时”的,所以真实性对影视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伟大的魔术师来说,他用假象来为观众带来快乐,“障眼法”在魔术的世界中是合理的。影视作品是根据创作者的意图编织出来的,影像即“假象”,但“假象”在影视世界中是合理合法的存在,因为镜头的独特镜性,使得影像被人们相信。图像模仿语言,影像模仿现实,影视作品是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采取艺术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实,并且激起人们的兴趣去挖掘其内在本质,即隐喻的内涵。那么影视艺术作品是如何用镜头语言来表现真实,来填补“假象”和“真实”之间的裂缝的呢?
长镜头是最能表现真实的镜头,或让观众跟随着片中人物运动,或长时间拍摄一个不多变的场景,根据低碳美学原理,这是直观真实,所谓直观真实主要是一种基于艺术形式元素所产生的真实,形式元素符合甚至无限接近观众历史经验或生活经验。影片对院内景的表现多为固定机位长镜头。往往这种相对安静的画面,出现的运动镜头之后,动静结合不仅创造影片的节奏,还使观众在经历强烈运动后获得片刻的宁静。例如,玉娇龙窃取青冥剑被发现,她与俞秀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这为“动”,俞秀莲去玉府找其试探,固定机位的全景长镜头表现两人交谈,此为“静”,观众因打斗而波动无比的内心暂时平静下来。镜头平静的注视,引导观众倾听两人的交谈,并且从两人细微的动作及情感变化中找到蛛丝马迹。这个长镜头结束后,镜头切入对人物的特写,此时人物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从长镜头到特写镜头,人物情绪从平稳到强烈,独特的镜头运用,亦步亦趋的引导观众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可以看出自由情感是形式和内容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
除此之外,影片特别擅长运用运动镜头来表现真实,这种仍然是直观真实。最为精彩的是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打斗”的场景,充分利用镜头运动创造节奏。玉娇龙为逃避追踪,施轻功向上飞去,镜头从下上摇拍摄,随后玉娇龙探入竹林在竹中穿梭,镜头侧跟捕捉其踪迹,她短暂的攀在竹枝观察,身子随竹枝摆动,此时镜头也放任起来,随其摇摆,飘飘渺渺。当李慕白追赶上来,两人在竹林近距离打斗并随竹子的韧性时上时下,镜头也随之做或上或下的运动,画出一道清幽美丽的弧线。此时,竹影摇曳,人物动作轻灵,摄影机跟随人物上下浮动,似乎一切都在动,这样的运动处理,把观众带入情景,观众的内心也会跟随着镜头运动的节奏上下浮动,被画面牢牢把控感受到画面唯美又逼真的特性。此外,“竹林打斗”场景并没有像普通意义上的武打片一样注重暴力的呈现,而是刻意的淡化暴力血腥,运用慢镜头来创造美感,用远景和全景创造意境,让观众体会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竹和人融合在一起,观众被吸引到此情此景之中,强烈的自由情感被激发。对观众的作用,不再单单是外在形式,而是变成了内蕴,感官型自由情感上升为陶冶型自由情感,净化和滋养观众,它通过直观真实来达到对客观真实的追求。
2. 声、光、色打造镜头画面的独特魅力
语言有语言的逻辑,镜头有镜头的逻辑,当然镜头逻辑是基于语言的基础之上。对词汇的修饰和组合创造语言的意义,同样,生涩的镜头不能完成意义的传达,电影影像是连续的、运动的,而不是固化的、静止的,这就需要镜头丰富画面内容,运用技巧创造各种内涵。它必须根据编导的意图,编剧的预先设定,结合声光色的元素,对含混不清的素材进行有效组接,创造影像的内涵,最终完成意義的传达。根据低碳美学原理我们知道,低碳镜头一定能激发观众强烈的自由情感,那么想要让镜头更有魅力,就要在镜头中增加能引起观众自由情感的元素。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画面的表现对情感的传递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卧虎藏龙》全程传递和谐宁静之意,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般,观众置身画卷,陶醉其中。白衣纯洁超脱,绿竹清雅隽永,白色象征着人物性格,暗喻禅宗精神,李慕白着白衣轻点水面,飞梭而去,既体现了李慕白的武义卓绝,又增加了画面的可观度,让观众在诗的境界感受美的愉悦。片中男女主人公在一起时,多是灰白的基调,和平又有冷静的凄凉之意,暗喻两人被道义规训的情感。“竹林打斗”一场,绿色充斥着整个画面,虽占比极重,但是刻意为电影调制的绿色,静谧和谐,不会有疲倦之意。此处用诗意得色彩来刻意抹平打斗的肃杀之气,让人感受自然的造物之美,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影片没有明艳亮丽的颜色,取消了色彩对观众的强烈刺激,让人在平和的色调滋润中体味情感和人性,而不是关注色彩本身,这样的表达方式所激发的观众的自由情感,才是持久的,有力度的。
音乐对修饰画面、表情达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有非常多的中国传统乐器,如笛、鼓、筝、二胡,也包含西方乐器如大提琴等,音乐灵活多变,没有落入程式化得陷阱,根据画面内容和场面氛围来具体选择和创作。小龙和小虎在沙漠扭打的一场戏,用鼓来创造节奏,轻巧灵活的敲击不仅裹藏暴力,排除肃杀之气,还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传递给观众的是,这并不是置人于死地的决斗,只是男女情愫出现之前一次情绪的发泄。李慕白中毒倒下,俞秀莲抱着他失声痛哭,此时用二胡奏乐,哀婉凄凉,悲痛之情不言而喻,音乐和画面内容相辅相成,强烈的刺激着观者内心。最后小龙飞入崖底,完成对自己的献祭,二胡和大提琴的演奏,鼓的敲击交织在一起,人性的力度、生命的质感同样敲击着观众的内
九、低碳经济产业?
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
十、中国 低碳经济 201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回顾2013年
引言
2013年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不断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回顾2013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事件和成就,探讨其对未来的启示。
政策措施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强调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行业变革
在2013年,中国各个行业开始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纷纷推出了低碳技术和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低碳经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国际合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13年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倡导全球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验总结
2013年,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论
回顾2013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未来,我们有信心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构建美丽中国、美丽世界贡献力量。